高歌“蒙”進 智綠共舞——內蒙古化資源優勢為產業勝勢
作者:忻州市 来源:西城区 浏览: 【大中小】 发布时间:2025-07-05 07:45:10 评论数:

高歌“蒙”進 智綠共舞
——內蒙古化資源優勢為產業勝勢
◎伊妹兒 記者 王子霖
完成防沙治沙任務全國第一、智算規模全國第一、煤炭保供量全國第一、綠電交易規模全國第一、牛羊肉和牛奶產量全國第一……2024年,內蒙古以生態優先、綠色發展為導向,在生態治理、能源保供、綠色經濟等領域交出亮眼答卷。
目前,集“糧倉”“肉庫”“奶罐”“絨都”於一身的內蒙古,正以“能源保供+生態屏障+數字糧倉+算力集群”的立體化格局重塑發展範式。從萬頃黃沙變綠洲的生態奇跡,到每秒運算千萬億次的智能集群,內蒙古用“綠電點亮算力,牧場連接雲端”的實踐,為高質量發展寫下生動注腳。
擴綠、興綠、護綠多措並舉
作為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,內蒙古的生態狀況不僅關係全區各族群眾生存和發展,而且關係華北、東北、西北乃至全國生態安全。
這些年,內蒙古讓廣袤的草原“帶薪休假”,在大興安嶺“掛斧停鋸”,昔日的伐木工人現在都成了護林員,對重點沙漠“鎖邊治理”,讓流動的沙丘停下腳步。10年來,全區累計造林、種草、防沙治沙規模都居全國首位,草原植被蓋度現在已經達到了45%,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減少了6000多萬畝,實現了從“沙進人退”到“綠進沙退”的曆史性轉變。
“世界上50%以上的羊絨產自中國,世界上最好的羊絨就在中國。引領全球羊絨產業走向更加可持續的未來,是的責任與使命。”全國人大代表、鄂爾多斯資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臻表示。
據介紹,鄂爾多斯將優質絨山羊種群保護、草地生態修複和土壤環境改良、養好羊的同時更好保護環境等作為近年來的重點研究方向。在產品端,公司將新材料技術、生物技術和信息技術,融入染色、紡紗、針織等環節,在節水減碳的基礎上,去發掘羊絨的更多可能性。
在“三北”工程攻堅戰中,內蒙古責任重大。全國人大代表,蒙草集團創始人、科研總負責人王召明表示,蒙草深度參與“三北”工程攻堅戰以來,通過草種科技加持,配合因地製宜的解決方案,實現科學、長效、可持續的防沙治沙。2025年,將在做好已承接項目的基礎上,積極爭取為更廣泛地區的防沙治沙提供解決方案。同時,也將為行業提供優質的防沙治沙種苗、創新產品,解決各類生態用種需求,為“三北”工程攻堅提質增效提供科技支撐。
據悉,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全體會議決定,將《推動大宗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加快發展高鋁粉煤灰循環經濟產業》作為內蒙古代表團全團建議提出。為進一步加強黃河流域生態保護,推動高爐粉煤灰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,內蒙古代表團從打造廢棄物循環利用產業體係的內蒙古樣板、出台差別化產業政策、加強資源保護和綜合利用等角度出發,提出了具體建議。
智算樞紐與現代農牧同台共舞
“糧倉”糧滿、“肉庫”肉足,農牧業發展穩中有進、穩中向新,國家重要農畜產品生產基地建設蹄疾步穩。與此同時,伴隨人工智能技術發展,內蒙古也興起了AI算力浪潮。
內蒙古是國際公認的大數據產業黃金緯度區,全球運營商最大單體智算中心,智能算力規模高達6.7EFLOPS(每秒670億億次浮點運算)的智算中心(呼和浩特)節點就位於呼和浩特和林格爾新區。值得一提的是,《黑神話:悟空》遊戲的算力支撐之一,就來自呼和浩特的綠色算力。
作為“東數西算”8個國家算力樞紐節點之一,內蒙古構建起綠色算力優勢產業,已投入運營的數據中心綠電使用比例超過80%。2024年,內蒙古綠色算力規模達到9.4萬P(1P約等於每秒1000萬億次計算速度),其中智算規模達8.7萬P,居全國第一,算力總規模較上年增長4.8倍。下一步,和林格爾新區將圍繞通算、智算、超算、量子計算、衛星計算“五算融合”,繼續做大算力規模,今年底全市總算力將超過10萬P,2027年將突破80萬P。
新動能持續壯大的同時,內蒙古的“舊”動能也不斷湧現出“新”活力。如今,內蒙古的傳統農牧、紡織行業紛紛插上人工智能的翅膀,開啟全新發展階段。全國人大代表、伊利集團全球創新中心科學研究總監王彩雲介紹,作為奶業龍頭企業,伊利率先在行業內完成了跨越產業鏈上中下遊的全鏈數智化布局,逐步實現了從傳統製造向“智能製造”的轉變。從最初僅僅通過物聯網、大數據等技術手段提升運營效率,到當下緊握人工智能、雲計算等數字技術機遇,伊利帶領行業擺脫傳統增長路徑,打造更加高效的產業鏈。
全國人大代表、三胖蛋董事長徐建興通過實地調查研究、外出考察學習和自身工作實踐總結出,打造內蒙古品牌,關鍵在於科技創新和當地特色優勢的融合。他認為,應充分考慮內蒙古農機裝備製造的良好基礎和傳統優勢,全力支持發展智慧農牧業,在物聯網、大數據、人工智能等方麵給予資金、項目和技術支持,不斷提高“蒙”字標產品的標準化、規範化、產業化發展水平。
礦石資源與綠色能源兩翼齊飛
作為國家能源革命綜合改革試點地區,內蒙古正以“資源+綠能”雙輪驅動戰略,在保障國家能源安全與戰略資源供給的同時,走出一條生態優先、綠色發展的新路徑。
2024年,內蒙古新能源裝機總量突破1.35億千瓦,排名全國第一,超過了火電的裝機總量,提前一年實現新能源裝機規模超過火電裝機規模的目標,是“十四五”初期新能源裝機規模的2.7倍。內蒙古新能源裝機規模首次超過火電,標誌著能源結構轉型取得裏程碑式突破。
在裝機規模躍升的同時,綠電消納體係同步完善。2024年,內蒙古生產綠電超2000億度,率先開展跨省特高壓綠電交易,與5個省份建立了綠電外送交易合作,交易規模達762億度,居全國首位。同時,內蒙古積極布局綠色氫氨醇產業,把發綠電延伸為製綠氫、綠氨、綠醇,實現了“一電變三綠”,未來內蒙古的綠色能源將送往全國各地。
全國人大代表、內蒙古能源集團董事長閆宏光表示:“我們圍繞‘新’字做文章,追‘新’逐‘綠’,將新能源作為產業核心,積極推進新型能源體係建設,為內蒙古建設國家重要能源和戰略資源基地貢獻力量。”
被譽為“工業維生素”的稀土資源開發同樣穩健。2024年一季度,白雲鄂博礦區地區生產總值同比增速位列包頭第一,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速位列包頭第一,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速位列包頭第一,其戰略價值不言而喻。
全國人大代表,包鋼(集團)公司黨委書記、董事長孟繁英表示,稀土是重要的戰略資源,也是不可再生資源。近年來,內蒙古切實推動“兩個稀土基地”建設取得進展。今年全國兩會,孟繁英建議,進一步加大對稀土領域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的支持力度,鞏固擴大產業的科技創新力、產業引領力、資源掌控力、國際影響力,支撐保障現代化經濟體係建設。
全國政協委員、包頭稀土研究院稀土功能材料所儲氫材料室帶頭人李寶犬建議,通過優化資源開發利用方式、加強科技創新等措施,推動稀土采選冶及尾礦綜合利用取得突破,從而實現稀土礦物的可持續開發和高效利用。
從“一煤獨大”到“雙翼齊飛”,內蒙古的轉型實踐揭示出資源型地區高質量發展的破題之道:通過科技創新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勝勢,依托綠色革命重塑能源體係,最終在戰略資源保障與清潔能源供給之間找到動態平衡。這片曾經“揚煤吐氣”的土地,書寫著新時代的“點石成金”傳奇。